民航局为何禁止携带无3C标识充电宝登机,一文看懂电池产品相关测试证书
2025-07-10
日前,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,自6月28日起,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、3C标识不清晰、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。
为何发布紧急通知?
中国民航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,发布这项紧急通知有多方面考虑:
一是今年以来,全球民航发生多起由旅客携带充电宝引发的不安全事件。1月28日,一架釜山航空的飞机由于旅客行李中的充电宝引发火灾事故,致使飞机行李架烧穿,机体严重受损。3月20日,香港航空一架杭州飞往香港的飞机,行李架中的充电宝燃烧导致行李架起火,后航班备降至福州长乐机场。截至目前,2025年中国民航已发生15起旅客充电宝起火冒烟的事件,给航空安全和旅客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。
二是充电宝中含有的锂电池具有固有的危险性(充电宝一般由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组构成)。锂电池一旦受到外部因素干扰,如高温、挤压、碰撞等,极易引发内部短路,进而产生大量热量。当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,可能引发电池的热失控,导致起火、爆炸,且过程具有起火快、威力大、扑灭难等特点。
三是电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。近期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移动电源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,在抽查的149批次移动电源中发现有65批次产品不合格,不合格率占比达43.6%。目前,市场上充电宝的生产厂家众多,一些假冒伪劣的充电宝内部电池的电解液质量差、隔膜性能不佳,容易出现漏液、短路等问题。有的充电宝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安全保护措施,缺乏有效的过充、过放、短路保护功能,在使用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。如果这些质量不过关的充电宝被携带上飞机,将极大增加航空运输安全风险。
什么是3C认证?
“3C”是英文“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”的缩写,即“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”。是中国政府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而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。
强制性:列入《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》的产品,必须通过认证并标注3C标志后,才能出厂、销售、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。
覆盖范围:涉及电子电器、汽车、玩具、医疗器械、安防产品等多个领域,比如手机、电脑、家用电器、汽车零部件等常见产品多需经过3C认证。
作用:通过统一的标准和检测,确保产品符合安全、电磁兼容等方面的要求,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公共安全。
简单来说,3C认证就像给产品贴上的“安全通行证”,有这个标志的产品,在安全等关键性能上经过了权威机构的认可。
充电宝仅有3C认证够不够
有了3C认证标识,充电宝可以作为手提行李登上飞机,然而,当电池产品作为货物运输时,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。生产商们想要将电池产品运送到消费者、下游厂商手中,还需要一份电池UN38.3测试证书和货物运输条件鉴定书。
电池产品无论是通过飞机、轮船、火车、汽车运输,都要面临复杂的运输工况。UN38.3测试正是模拟了运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高空低压、高低温、振动、冲击、外部短路、挤压或撞击、过度充电和强制放电等场景,以测试电池的安全性能。电池产品通过UN38.3测试,相当于在出厂合格的基础上,再增加了一层运输安全的保障。
货物运输条件鉴定书则指明了货物可能具有的危险性、适用的包装等级以及需要粘贴的标记标签等,降低了运输过程中因为操作不当而引发事故的可能性,是承运人和托运人识别货物危险性的必要文件。
必要时,电池产品包装件还应通过1.2米跌落测试和3米堆码测试,以保证包装件不会因为跌落和堆叠而导致包装破损。